“討厭自己的孩子怎么辦?”我在這1000+評論中,看到淚目
作者:主創(chuàng)團·牧青野
“太真實了,一看就是自己帶過娃的?!?/strong>
(相關(guān)資料圖)
最近,在網(wǎng)上刷到一個視頻。
戚薇在一檔綜藝節(jié)目中,吐槽自己對女兒產(chǎn)生沖動教育的瞬間:
“同樣一個問題,你跟她說了10遍,20、30、100遍,她就是不改?!?/p>
“你耐心告訴她不要做什么,她當時答應得好好的,下次照樣繼續(xù)。”
“一件小事,但她總能把你的情緒惹到爆炸?!?/p>
“你忍住不發(fā)火,耐心講道理,她還反過來對你犯擰。”
評論區(qū)的網(wǎng)友們,紛紛留言表示和自己家孩子一樣一樣的。
《不憤怒的父母》中寫道:“養(yǎng)育中,大部分父母都隱藏了他們經(jīng)常憤怒而且極為憤怒的事實。”
同為孩子媽媽,太理解這種感受了。
為人父母后,總有那么些瞬間,會對孩子產(chǎn)生一些消極情緒。
教育最大的謊言,是父母生來就該愛孩子
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:“討厭自己的孩子正常嗎?”
有些高贊回答寫道:
“我很后悔生孩子。帶孩子疲憊、焦躁、費心、費力,我很盡責也很愛孩子,但我不開心。”
“我的精力每天被養(yǎng)孩子時的小事榨得干干凈凈,我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才是個頭。”
“每天督促他學習,幫他疏導學習壓力,可從來不會有人問問我累不累?壓力大不大?”
“只要一不順孩子的心意,就會沖我發(fā)脾氣,看她張牙舞爪發(fā)怒的樣子,就恨不得自己沒生過她。但又覺得要當一個好媽媽,不能情緒失控,好難?!?/p>
所有的歲月靜好,背后不過是有人在苦苦支撐。
有句話說,中國的很多父母,不是付出得不夠多,而是付出得太多了。
忽略自己,一味對孩子付出,會進入一種母職、父職的情感綁架中。
而來自社會和自身的道德約束,也要求我們做一個隨時準備好,時刻就能上戰(zhàn)場,為孩子披荊斬棘的父母。
可當愛孩子成為道德綁架后,如果我們的行為有一絲偏差,或者得不到外界的認可,便會立馬進入一種對孩子不夠愛的,深深的罪惡感和無力狀態(tài)。
影片《坡道上的家》中,全職媽媽水穗將自己8個月的女兒丟進浴缸淹死。在開庭現(xiàn)場,她被審判時,藏在她身后的殘酷真相也一點點被揭開。
水穗的女兒出生后,孩子爸爸借口工作忙逃避所有家務和帶娃責任,把養(yǎng)育孩子的重擔一股腦丟給了水穗,還在水穗請求幫忙時指責她:“我周末幫過忙了啊。所有的媽媽,不都是這樣過來的,就你做不到?!?/p>
孩子半夜啼哭,丈夫會用婆婆對比,嫌棄水穗照顧不好孩子。
在水穗情緒壓抑太多爆發(fā)時,又把妻子情緒不穩(wěn)定當做借口,轉(zhuǎn)身去找初戀女友傾訴。
無奈之下請來幫忙的婆婆,時刻在冷嘲熱諷:“孩子哭了,你抱起來哄哄就好了。就因為你這樣,才照顧不好孩子?!?/strong>
在所有的負面情緒累積到極限后,水穗對自己是否能養(yǎng)育好女兒徹底絕望,心理防線決堤,選擇了最決絕的愛孩子的方式。
來自自身和外界的母職、父職束縛越強烈,養(yǎng)育中產(chǎn)生的挫敗感和無力感也會越嚴重。
生活中,有太多和水穗一樣的父母,雖然沒有和她一樣最終走向極端,但也正在被父職、母職束縛,讓自己一次次陷入被動絕望。
親情的本質(zhì),不是對自我的滅除
熱播劇《搖滾狂花》中,姚晨飾演的媽媽彭萊,在劇中是一個傳統(tǒng)人格和價值體系完全被顛覆的母親。
她熱愛搖滾,當初生下女兒后依然遠赴國外,除了因為婚姻問題,還為了追尋她自己的搖滾夢。
四十多歲回到女兒身邊,她看起來依然是那個不負責任的媽媽,和女兒對罵、互掐,女兒給大門換了鎖,她直接堵了鎖眼。女兒扔了她的行李,她扔了女兒的衣服。
從世俗意義上來說,她確實不是一個愛孩子的好媽媽。
但是,她和女兒分開多年,本身就不具備春風化雨,能夠溫暖喚醒女兒心中母女情的先天條件。
反而是這種爭鋒相對、勢均力敵的對抗,讓她們母女的相處,找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。
在她們母女的相處中,媽媽不再是一個偉大、犧牲、奉獻的符號,而成為了一個有自我追求、有自身缺陷、和孩子平等的中年女性。
劇集尾聲,媽媽彭萊在女兒遇到參加比賽失利時,會用自己的經(jīng)驗安慰她:“勇敢活著的人最搖滾?!?/p>
你看,一個不讓自我被滅除的母親,永遠不會陷在媽味、爹味的說教中。
他們用愛自己,給了孩子最好的引導。
心理治療師薩提亞的小詩《如果你愛我》中有這樣一句話:
你若不愛你自己,你便無法來愛我。
這是愛的法則,因為你不可能給出你沒有的東西。
父母不愛自己,失去的是愛孩子的能力。
而且,很多時候,孩子是很難去共情父母的。
一位教育博主曾分享過一段自己的經(jīng)歷:
孩子剛上初中時,為了更好地照顧好孩子,她放棄了晉升的機會,每天在接送、陪寫作業(yè)、做飯中連軸轉(zhuǎn)。
她覺得自己犧牲了很多,可孩子卻覺得現(xiàn)在的媽媽變得很討厭。
后來,她選擇轉(zhuǎn)移注意力,重新經(jīng)營自己的事業(yè)。而她和孩子的關(guān)系也越來越緩和。甚至在某一天,孩子對她說:“媽媽,你現(xiàn)在是我的偶像?!?/p>
最高級的養(yǎng)育,是雙贏。
教育不只是父母之間的合作,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協(xié)作。
而雙贏的根本,是讓孩子成為孩子,讓你成為你自己。
好的家庭教育,是父母先改變自己,再改變孩子
好的家庭教育,需要達到親子間的平衡狀態(tài)。
父母改變思維和理念了,才能影響孩子發(fā)生改變。
那么父母具體應該如何做?臨床心理學家蕾尼·米爾曾在她的著作中總結(jié)了以下5點:
1、關(guān)注你的身體需要
養(yǎng)育孩子,是一件體力活。
無論是小時候事無巨細的照顧,還是長大后的斗智斗勇,都需要父母有一個好身體。
有了好的身體,才能有好的精力去談家庭教育。
2、照顧你的情感需要
父母首先是一個真實的人,有各種情感需求,有各種情感表露。
養(yǎng)育孩子時,我們的父職、母職,在有些時候是需要為我們的其他親密關(guān)系適當做出讓步的。
一個情感出口不止來源于孩子的父母,才能更好地處理好孩子成長中層出不窮的煩心事。
3、重視你的社交需要
有了孩子后,很多父母,尤其是媽媽,整個世界都只剩下了孩子,孩子的地位高于一切社交關(guān)系。
但是,正如一句話所說:“父母的社交,不應該是奢侈品,而應該是必需品?!?/p>
多走出去一些,多一點社交,先照顧好自己,才能以更好的狀態(tài)照顧好孩子。
4、滿足你的智力需要
養(yǎng)育孩子,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。
不可否認,孩子成長的代價,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耗父母的狀態(tài)。
蕾尼·米爾教授建議,養(yǎng)育孩子的過程中,一定不能讓自己失去智力活躍。比如可以閱讀,或者重新?lián)炱鹬暗臒釔邸?/p>
總之,你對自己所熱愛事物的熱情,會讓你的孩子向你去學習。
5、識別你的精神需要
積極心理學認為,當一個人擁有“更大的愿景”時,會獲得更高的安全感和滿足感。
父母只是因為孩子而成為了父母,但不代表父母是我們在生活中的唯一愿景。
為了自己的愿景努力,和照顧好孩子,一樣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。
《圓桌對話:教育的本質(zhì)》中,朱永新教授和新東方創(chuàng)始人俞敏洪聊到:“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幸福。”
他認為教育應該圍繞著人的最高目的——“幸?!眮碚归_,尋找幸福的過程就是找到自己,讓自己完整的過程。
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孩子,父母也同樣適用。
一個完整做自己、愛自己的父母,必然是幸福的,這種幸福會在養(yǎng)育的過程中,讓孩子也習得獲取幸福的能力。
無論是孩子生來自帶劇本也好,還是孩子生來只是一張白紙也罷,都不能忽視一點: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是最重要的導師和方向。
標簽: